今年年初,醫生集團爆發出現,看起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據說全國已有百余家醫生集團出現。當時大量醫生摩拳擦掌,資本也熱血沸騰,以為醫療市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要到來。但短短數月之后,除了一些典型、名望高的醫生集團,大部分醫生集團似乎開始銷聲匿跡。為什么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這應該與目前醫生集團發展遇到的很多困境有關。當初醫生集團熱鬧登場的時候,很多人被表面的熱鬧所吸引而頭腦發熱,并沒有充分考慮成立醫生集團要面對的各種困難和也沒有經營醫療機構的經驗,更無從考慮到醫生集團經營中會遇到實際細節問題。因此,這種匆匆上馬的新事物,與其說是做事業,倒不如說是湊熱鬧。這也注定有較大的概率讓他們在困難面前迅速從馬背上跌落下來,最終淡出人們的視線。
那么,目前醫生集團到底有那些困境呢?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醫生的來源問題。醫生集團旗下的醫生,可以有三種形式:其一,臨時的醫生。這樣的醫生平時與醫生集團聯系很少,只是當有需要其出面進行治療的時候,臨時將其請去會診或者協助治療。這類似之前的“飛刀”行為,與醫生集團沒有太高的粘度,談不上忠誠度;其二,簽約的醫生。這種醫生可能是醫生集團的全職醫生,醫生集團根據業務的需要給予醫生一定的報酬。這樣的醫生類似于給私營醫院打工的醫生,他們與醫生集團的關系是雇員與雇主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最現實,需要用錢說話,雇員可以在任何自己認為不滿意的時候離職,因此也談不上忠誠度高;其三,合伙人醫生。醫生集團一般都采用股份制經營,合伙人中會有相關專業的醫生。這樣的醫生等于是在為自己做事業,因此忠誠度最高。
上述三類醫生中,作為股東的醫生當然是最理想的醫生來源。但是,這必須用集團的股權做代價,這會嚴重限制醫生的人數。而另外兩種來源的醫生很難讓其真正死心塌地為醫生集團服務,這使得醫生的來源會成為醫生集團最頭疼的問題。
一些醫生集團號稱擁有數萬醫生,這些醫生如果全是忠誠度極高的合伙人的話,任何投資者都會爭著給其投錢。但這種情況很類似各種APP擁有N多僵尸醫生用戶們,除了在數據上添磚加瓦,其中的絕大多數都只是負責打醬油罷了,對集團的業務開展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上面談的是醫生數量的問題,醫生集團面臨的另外一個嚴重困境是醫生的質量問題。醫生集團要得到民眾的認可,僅憑借一個創始人的名氣是不夠的(何況很多創始人都是醫術不大高明的庸醫),病人會要求每一個看病的醫生都是創始人那樣的大醫生,或者是其他著名的專家。在實際的操作中,這樣的名醫臨時走走穴是沒問題的,而如果要求每一個醫生都必須如此出名的話,問題就嚴重了。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醫生集團擁有這樣的資源。即便一些宣傳資料中標明有某某著名醫生甚至院士加盟,那也幾乎是掛個名,都是騙人的把戲。這種事情宣傳得多了,民眾會很不好糊弄。而醫生集團真要把那些大神請到自己麾下,即便大神們愿意,醫生集團也很難開出天價養活那些神仙。那幫家伙的胃口大家不是不清楚。
其次,病人的來源問題。醫生集團要想生存,必須變現,這和其他任何一個經營實體一樣是無法回避的大問題。醫生集團作為經營醫療業務的實體,其變現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給病人看病。有了病人,就等于有了客戶,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但是,如今有太多的醫療實體在打客戶的主意。三甲醫院在打,二線三線的醫院在打,民營醫院在打,連大街小巷的醫療俠客們也在打,還有一個龐大的實體,那就是線上的各位APP們。市場就這么大,而有如此多的機構或者實體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個市場,其中競爭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醫生集團要想在這樣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有自己必殺的絕技。而醫生集團除了概念比較新穎外就只剩下吹的功夫了,如何吹能讓民眾信服呢?這應該是最讓醫生集團們寢食難安的難題了。
當然,醫生集團可以用商業的營銷手段去爭取自己的病人。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可以肯定的是,這應該是醫生集團獲得病人的唯一途徑。那么,醫生集團要怎樣營銷?目前最有效的營銷手段無非是線上某度的競價排名、傳統媒介的廣告以及線下的醫托。這些手段其實是莆田系醫院最基本的做法,醫生集團當然可以拿來自己享用。但是,如果醫生集團在線上線下如此招攬生意的話,會不會也落得個江湖游醫的“美名”呢?如今莆田系在民眾眼里已經成了一個非常敏感且不光彩的名字,醫生集團的出身那么高大上,難道真忍心讓自淪落同莆田系處于一個階層嗎?
一些醫生集團會相信另外一個來源,也就是旗下醫生自己已有的病人資源,他們會奢望自己的醫生能把病人介紹到自己的集團接受治療。這樣的做法非常天真。前不久,京城的某三甲醫院的兩個主任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被嚴肅處理了,這是血淋淋的教訓。可以肯定地說,至少在目前的體制下,沒有哪個醫生敢于明目張膽地做這種“吃里扒外”的事情。
第三,執業的場地問題。這個問題是困擾醫生集團發展的大問題。醫生集團自成立之日起,都會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醫療實體。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最理想的方法是自己建醫院,但幾乎所有的醫生集團都沒有實力去做這樣的工作,而業務的開展需要場地,結果他們就必須與其他的醫療實體進行合作。
醫生集團屬于民營企業,比較容易溝通的合作單位是民營的醫院,但這樣的醫院口碑普遍成問題,這會嚴重影響醫生集團的名聲。在民眾的心目中,大型三甲醫院是最理想的就醫場所,醫生集團當然做夢都渴望與這樣的機構進行深度合作。但殘酷的現實是,沒有任何一家這樣的醫院可能與醫生集團合作。合作場所找不到,醫生集團連開展基本業務的場所都沒有,這將直接威脅到醫生集團的發展甚至生存。由此可以看出,場所的問題是醫生集團面臨的最大困境,可惜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醫生集團能真正妥善解決。
醫生集團轟轟烈烈地出現,本來被看成是醫生多點執業的一個理想平臺或者途徑,但其發展卻似乎并非一帆風順,太多的障礙橫在其面前。
那么,怎樣才能使這種新生事物不成笑話而健康地發展呢?其實所有的問題最后會集中在一個焦點上,那就是這個市場的游戲規則問題。如果基本的規則沒有任何變動,恐怕不光醫生集團活不下去,所有民營資本玩的東西都會慢慢離去。關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創業者和玩資本的人都深有體會。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