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熱潮褪去,醫療服務類投資仍舊回到線下為主,狂飆式的投資風潮已經結束。但是,醫療投資仍是市場的熱點,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在大力支持中醫的政策推動下,中醫服務市場能否掀起一些浪花?
從數字上來看,中醫服務的增長還是比較可觀,2010年到2014年整體中醫類服務的年均就診量增長達到了9%,相比之下基礎醫療機構和二級醫院只有5%。不過,目前中醫類服務的增長主要集中在醫院占60%,診所和門診部占比很小,加起來僅為15%。因此,這樣的增長和目前大醫院虹吸病人的情況是一致的,并不是中醫自身擁有了很大的市場需求引發的。而且,目前所有的中醫院都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傳統的中醫到底在醫療服務市場占比有多大還需打一個很大的折扣。
在政策的推動下,中醫和中藥的發展確實迎來了一些利好,比如放寬準入、允許醫生開診所以及加大城鄉中醫覆蓋,中藥飲片不占藥占比指標等等。但中醫的發展有著自身內在的問題,這對無論是線下的傳統醫療服務還是線上的醫療服務來說,都面臨在短期內難以快速扭轉的困境。
首先,中醫的發展最大的挑戰是可持續性的規模化。首先,與西醫不同,中醫具有高度個人化的特征,沒有辦法去形成一個非常明確的診療標準,讓所有的醫生都完全遵循,這導致中醫的規模化面臨很大的難點。病人主要是看醫生而不是看醫院,如果要規模化復制,醫生的規模化就無法做到。其次,中醫人才的可持續性是另一個難點。中醫的療效一般來說比較慢,而且如果是湯藥還需要煎煮,這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因此,病人對中醫的需求并沒有西醫那么直接,也就導致中醫的收入受到影響。這直接影響了中醫人才的培養,很多中醫院校甚至開設大量西醫課程,以幫助學生就業。在中醫收入不高和就業困難的前提下,中醫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就面臨了諸多挑戰。
其次,中醫服務的市場混亂,難以獲得用戶長期信任。正如醫美行業一樣,大量打著養生招牌的中醫館對中醫服務市場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這類養生服務借用中醫的名頭卻大量使用各種違反中醫常識的手段來招徠客戶,這對真正的中醫服務是一個很大的干擾因素,也導致病人對中醫的信任度下降。另外,部分行業內的醫生因為中醫收入低,也非常急功近利,使用大量的中成藥或開具高價處方,這進一步加大了用戶的抵觸情緒。最后,中醫療效較慢,更多的是作為調養的手段,用戶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區分有效和無效,也就無法區分真偽,這進一步制約了用戶的信任度的建立。
最后,中醫服務的療效受制于多重因素,如何突破仍有待市場摸索。隨著化學污染,大規模種植所帶來的土地貧瘠和藥材加工的二次污染和以次充好,中藥的藥效和毒性正在發生改變,這對于傳統的中醫服務來說是一個不得不面臨的挑戰。在藥效下降、重金屬等物質增強的情況下,如何向用戶證明中藥的療效并獲得認可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另外,中藥的療效比較長,在治療的過程中,如何結合更多的服務環節來達到最終的療效,在目前市場這方面服務匱乏的前提下,中醫服務如何在市場上尋求到合適的新服務模式將是中醫能否迎來新發展的核心。
總體而言,中醫服務市場的發展仍是具有一定前景的,特別是在基礎醫療領域和慢病管理方面,中醫可以說大有可為。但知易行難,新的市場機會點正在出現,但如何借助政策的東風來發展中醫卻并不那么簡單,需要市場更多的探索。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