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互聯網+”概念逐漸滲透到醫藥行業,醫藥電商迎來了發展契機。然而,長久以來中國藥品銷售的主戰場在醫療機構,藥品零售市場份額占比較少。其中,醫藥電商占比整體醫藥零售市場更不足3%,且以非處方藥居多,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占比。但隨著國家對處方外流的鼓勵以及互聯網環境下人們消費行為的改變,醫藥電商未來將迎來自身發展的春天。
規模增長,增速放緩
2015年藥品流通市場規模穩定增長,但增速進一步放緩。據商務部統計系統數據顯示,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額16613億元(銷售總額為含稅值),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長10.6%(商務部統計數據10.2%),增速較上年下降將近5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壓縮
2013年6月1日,新版GSP正式實施。新規對醫藥流通企業軟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競爭力較弱的中小型醫藥流通企業逐步退出或轉型,取而代之的是能為上下游提供更為專業優質服務的大型醫藥流通企業。
隨著近期國家對“兩票制”“營改增”政策的逐步推行,可以預見國家通過宏觀政策的調控,將進一步凈化醫藥市場環境,強行洗掉諸多醫藥流通環節,使得醫藥流通企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CFDA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508家;藥品零售連鎖企業4981家,下轄門店204895家,零售單體藥店243162家,零售藥店門店總數448057家。
從增長速度來看,2015年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前3位與上年相比增長19.6%,前10位與上年相比增長18.0%,前50位與上年相比增長16.3%,前100位與上年相比增長15.6%;增速與上年相比,分別回落0.4、1.4、2.7、2.5個百分點。大型藥品批發企業增速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增幅趨于縮小。
從市場占有率來看,2015年前100位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68.9%,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前3位藥品批發企業占33.5%,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前10位企業占46.9%,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前50位企業占63.1%,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批發企業占同期全國醫藥市場總規模的51.7%,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藥品批發企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在市場上占有一定規模的藥品批發企業其經營能力、營運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醫藥互聯網政策逐步開放
1998年,網上藥品經營模式就在市場上出現,由于缺乏法理依據加上藥品質量安全和責任主體認定等難題,網上藥品經營一直被嚴格管制。在互聯網剛剛興起時,國家禁止網上售藥。1999年《處方藥與非處方藥流通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禁止網上銷售處方和非處方藥。直至2005年《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發布,只允許非處方藥網上交易。至此,才放寬了網上售藥的條件。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人們對便捷購物的需求愈發強烈,購物習慣也逐漸從實體線下購物轉到線上支付,此時國家政策已調整為允許網上售藥。2014年《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指出“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互聯網平臺不僅可以售賣處方藥,還可以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平臺進行藥品或醫療器械的配送,同時將第三方交易資格審批權下放至省級藥監部門”。
隨后,國家出臺政策促進互聯網醫藥行業的發展。2015年,“互聯網+”進一步推動醫藥電商政策限制的放寬,《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明確推動醫藥電子商務發展。
市場規模小,增長空間大
正由于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推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推廣,醫藥電子商務呈現爆發式增長,醫藥企業開始大規模進軍電子商務領域,網上藥店、第三方醫藥電子商務平臺數量增長迅速。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有517家企業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與上年相比增加164家。從業務形式來看,全國累計有25家平臺具有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交易證照(國A證),比上年增加9家;106家企業擁有批發交易類B2B證書(B證),新增33家;386家企業擁有網上零售類B2C證書(C證),新增122家。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商務部直報系統醫藥電商銷售總額達476億元,其中B2B市場規模達444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93.3%,B2C市場規模達32億元,占醫藥電商銷售總額的6.7%,訂單總數超4000萬,訂單轉化率超過81%,貨物準時送達率達到99%,退貨率及客戶投訴率均低于1%。
醫藥電商面臨現實困境
(一)網上限售處方藥(含電子病歷的缺失)、醫藥分開處方外流在政策推進下艱難前行、醫保線上支付暫未打通。
從2005年發布《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運行網上藥品交易但只能銷售非處方藥至今,國家一直在探索和放寬網上購藥環境。特別是自2014年5月28日CFDA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來,曾一度猜測不期將會頒布進一步執行細則,采用正面清單的方式,對一部分處方藥放開網售。消息人士稱,這類藥品多數可能為慢性病的處方藥。醫藥電商市場前景一直被長期看好。
然而,網售處方藥在實際執行中卻不可避免面臨幾個問題:
1.醫保支付比例區域差異明顯
由于各地區發展經濟水平不一,保險險種差異、醫保支付能力以及支付方式、醫保報銷比例存在區域性差異,盡管各省已經在試點推進“三保合一”即城鎮居民、城鎮職工、新農合三份基藥目錄進行合并,以及在跨省醫保結算的道路上取得了大步的進展,但想要實現醫保支付與網上藥店對接仍有待國家頂層設計和相關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2.醫保支付監管
倘若處方實現外流,個人從醫療機構獲得處方后網上購藥,將會涉及處方的購銷。因此,必須能夠做到用戶唯一性識別,比如電子簽名信息系統等專業技術應用,以防出現冒名刷卡的問題,特別是如何防止處方重復利用,避免醫保套現。
3.處方用藥安全監管
實現處方外流,將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線處方購藥,如何做電子病歷識別互認,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用藥指導,隨著精準用藥時代的到來,將要求越來越多專業藥師、醫師和信息技術來保證用藥安全。
(二)準入門檻提高,運維成本增加。
日前,CFDA發通知要求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使得第三方醫藥平臺型公司也就是持有(國A證)企業不能再從事網上藥品零售業務。迫使依靠第三方電商導流量的企業想要從事網上藥品零售業務務必自建互聯網平臺。如何進行各自平臺的營銷,如何使線上購藥過程安全高效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換個角度也使得原本需要在資質認證、人才隊伍建設和軟硬件設施投入后即可進入醫藥網上銷售的平臺型公司,還增加了自建線下門店取得C證的資產性投入門檻。
(三)盈利周期較長。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醫藥電商占比醫藥零售市場30%~35%,受限于政策和醫藥市場環境下中國的醫藥電商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量能無法得到有效釋放,醫藥電商前期的信息資源和硬件的投入,加上需要精通醫藥電商模式和“互聯網”思維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積蓄等因素使得醫藥電商市場盈利周期相對較長。
水深自有渡船人
政策放開推動市場量能釋放,成為醫藥電商下一個增長點。
新醫改以來“醫藥分開”是大趨勢,藥品“零加成”政策的推進逐漸將醫院藥房從盈利中心往成本中心轉變,并且提出考核公立醫院“藥占比”的要求。最近,國家禁止限制醫院處方外流以及長久推行的“分級診療”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都是為了促使處方外流至藥品零售市場,實現醫療機構、醫療人員價值回歸。
醫藥電商能否在這一市場占據合適的市場份額,綜合看來取決于幾個方面:已有的醫藥電商市場容量是否擴大,即處方藥外政策落實情況;電子處方患者檔案的建立以及用藥指導的完善程度;患者人群購藥支付能力,醫保能否實現在線支付;商業保險是否進一步完善;線下配送尤其是偏遠地區物流配送能力,配送效率是否能夠匹配市場需求等。
正由于以上政策和市場的相對受限,相當一段時間內醫藥電商盈利周期長的難點很難突破,如何盤活現有存量市場資源,無疑是一個創新性思考路徑。
然而,好事多磨。已經行在醫藥電商道路上和即將進入的企業經營者“相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未來也許就在下個路口。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