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物制藥市場,單克隆抗體藥物是最重要的一個品類。該類藥物具有靶向性強、特異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點,其代表了藥品治療領域的最新發展方向,尤其在抗腫瘤和自身免疫系統缺陷的治療領域有著無限的市場前景。根據Evaluate Pharma的數據,2015年全球銷量排名前10位的藥物中,有6款是單抗或重組蛋白藥物。全球在售單抗藥物在生物藥中的占比超過30%,在研單抗藥物在生物藥中的占比是70%。現有55個上市抗體藥物產品,2015年全球銷售總額達到916億美元,近1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1.65%,無疑是全球醫藥廠商最為關注的“現金牛”。
中國的單抗藥物行業,在先進技術引進和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背景下,近幾年的年均增速超過30%,并且在研發方面緊跟國際市場。今年2月登陸納斯達克的百濟神州(ADS: BGNE),它的研發管線中的9個自主創新在研藥中,就有4款為單克隆抗體藥物。而去年10月,恒瑞醫藥(A股:600276)的PD-1藥物SHR1210,以7.95億美元的累計金額出售給美國上市公司Incyte,即向國際行業發出了一個信號:中國公司具有研發國際先進水平產品的技術能力,并且通過出售給美國公司,能夠幫助產品實現未來的全球市場落地。
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預測, 2015年中國的單抗藥物市場已經達到72億人民幣,2020年則有望突破200億。上海市醫藥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國內將會有4~6款單抗藥相繼問世。預計到2020年,將會有6~10款單抗藥上市,其中不乏自主研發的藥品。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國已公開受理的抗體藥物品種共有280余個,其中國產品種148個,涉及71家藥企,但研發方向以生物類似藥為主,靶點比較集中參照全球已上市的暢銷的抗體藥物,研發的競爭異常復雜激烈。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投資門檻和風險是非常高的,單個藥物的研發成本至少在1億美元左右,投資時機一般需要在研發初期、在臨床前實驗階段進入,這也是最燒錢的時候。這對投資團隊的學科專業水平提出了嚴苛的要求,能夠辨識研發團隊的技術和工藝的可行性和成功概率,能夠支撐研發團隊走完整個研發、臨床、審批,直到落地上市,能夠提供各種資源的整合和嫁接。
那么,單抗藥物的下一個“現金牛”在哪里呢?結合國際上最新的動向,我們認為,隨著抗體的基因工程改造技術日趨成熟,單抗藥物的研發熱點將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向:1、雙特異性抗體;2、抗體偶聯藥物;3、新劑型。單抗藥物的早期投資也將主要關注這三類,它們在療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突出表現,如果能夠把產品實現并且商業化落地, 單個產品的市場前景都是上億美元。
以下粗略看一下這三個方向:
雙特異性抗體
目前全球已有2個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獲批上市。其中美國安進(Amgen)公司基于BiTE技術開發的Blinatumomab,2015年銷售額突破7000萬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銷售額達到2700萬美元。從2014年起,強生、羅氏、賽諾菲等公司通過收購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或者與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不斷加碼雙特異性抗體領域,總投資額接近40億美元。研發進展最快的是羅氏的ACE-910,預計將在2019年上市。
國內進行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研發的生物技術企業有:信達生物、天演藥業、博生吉和武漢友芝友等,產品大多處于臨床前研發階段。作為一種前瞻性的備選藥物,大多是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參與研發,而未來一旦技術成熟,國內A股大型醫藥公司也可能通過收購或者合作的方式,來進入雙特異性抗體這個巨大的市場。
抗體偶聯藥物
2011年和2013年美國FDA先后批準2個抗體偶聯藥物上市,也是僅有目前國際上在售的兩個抗體偶聯藥物(ADC)藥物,分別是Seattle Genetics的Brentuximabvedotin和Genentech的Trastuxizumabemtansine,前者上市后第一年的銷售額達到1.36億美元。目前全球約有45個ADC藥物處于臨床開發階段,其中25%處于II/III期臨床,而臨床前的產品線也正在迅速擴張。根據Research&Markets,未來10年,預計將有7-10個ADC新藥上市。前幾年,輝瑞、雅培從Seattle Genetics公司,禮來、諾華從ImmunoGen公司,默克從Ambrx公司,分別引進ADC藥物開發技術。
看到國內,浙江醫藥集團在2013年從Ambrx公司引進技術,共同開發靶點為her2的ADC藥物。藥明康德和復星醫藥等投資機構在2015年5月共同收購了Ambrx公司,旨在把技術引進并且用于集團旗下的其他平臺。
新劑型
新劑型是通過創新的給藥技術/方式,將藥物更精準定位于作用靶點,并且大幅提高患者的接受度,甚至可以讓患者更容易地自行給藥,從而改善用藥依從性。2014年3月,羅氏開發的1400mgMabTheraSC皮下注射劑(subcutaneous,SC)獲得歐盟批準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2016年5月,1600mg MabTheraSC皮下注射劑再次獲得歐盟批準用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初治。對比試驗顯示,兩種給藥方式的藥代動力學、療效和安全性指標基本相同,而每次給藥時間只要5分鐘,對患者和醫護人員都有顯著改善。MabThera SC是一種固定劑量的即用型(ready-to-use)液體配方,可大大簡化護理程序。此外,納米顆粒也是眼下的研發熱門,輝瑞、羅氏等藥企近期與Bind Therapeutics公司簽署合作,利用納米技術平臺開發靶向給藥的產品。
不過新劑型這塊,國內在工藝技術方面的積累不夠,目前還未出現有潛力的項目。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