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初入大學校門的小女生在軍訓時暈倒,而被輔導員背回寢室。10年后,她不但獲得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學位、代表畢業生在全校畢業典禮上發言,而且還是一個在馬拉松賽場上拿過73個單項冠軍、連續奪得女子三項全能金牌且打破紀錄的體育健兒……
筆者深深地感到,只培養學霸不算什么本事。在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康身體、良好習慣和素養,才是一所好大學的應有之義。
這個女博士說,小時候因為一次粉碎性骨折,她被醫生警告再也不能參加體育運動。然而,清華沒有放棄她,用熱情的體育傳統感染了她,用“無體育不清華”的文化重塑了她。從2007年的馬拉松比賽開始,她又站上了跑道上。多年來,清華的體育精神不斷勉勵著她。而清華的體育精神,正是博大而厚重的清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一流大學是否都有悠久的體育傳統?對此筆者不敢妄下結論。但對牛津和劍橋的賽艇對抗賽有所耳聞,泰晤士河畔看到的大學生訓練場面還記憶猶新。據說,早在1829年6月10日,在泰晤士河畔風光旖旎的普特尼小鎮,牛津和劍橋首次較量,有兩萬多名觀眾涌到泰晤士河兩岸觀看。至今,這一傳統已經傳承了187年。從1856年起,兩校的賽艇對抗賽演化成了每年都要舉辦的賽事延續至今。在舉世聞名的大學里,不僅僅有挑燈夜戰的讀書人,更有活躍在體育場上的鍛煉者。
受英國的影響,美國頂尖大學對體育十分偏愛,對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特殊作用也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在那些富有遠見的校長看來,培養未來美國和全球的領導者,絕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考試成績高、學術潛力大的學生身上。沉湎于書本、弱不禁風的所謂學霸,不可能應付瞬息萬變的世界。在哈佛和其他頂尖大學的招生培養政策中,體育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筆者并非崇洋媚外之輩,但體育之重要性顯然沒有國界。相比較之下,中國的大學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是有差距的,而且可能還會很大。有學校的數據表明,學生入校后各種身體素質的指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換句話說,學生們在大學里可能知識水平不斷提高,但身體素質在持續下降。這和所在大學的教育失衡、傳統缺失不無關系。
隨著學生在校時間的增加,在一些學校里體育課的時間在銳減,甚至有的學校研究生不再上體育課。這給學生傳遞的信號是,體育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體育場地有限也是客觀原因之一。一些學校擴招后,建了不少宿舍食堂,但大學生體育活動的場所并沒有相應擴大或增加。
之所以在此強調是“客觀原因”,是因為場所雖然重要,但并非體育鍛煉的最根本的條件。如果想鍛煉,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最根本的問題是,大學決策者沒有把體育擺在應有的位置上,也就談不上必要的教育、引導、激勵和鼓舞了。大家的注意力更多的聚焦在考試分數、論文數量、考研人數、出國率。
在有些領導者眼里,大學就是抓學習的,體育鍛煉是學生自己的事兒。除了清華大學,提出類似“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口號并成為校園文化精髓的大學還有幾個?
建設“雙一流”大學,千頭萬緒,百事待興。筆者的建議是,千萬別忘了建設一流的大學體育。一流大學培養出的學生不但要學習好、素質高,還要身體棒。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