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Di只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2.9億美元就上市了6個新藥,還有26個在臨床研究。這個組織聲稱他們的模式平均開發一個新藥只要1.1-1.7億美元,遠低于制藥工業26億美元一個新藥的成本。他們的領導宣稱這個模式可供其它開發藥物機構學習,不僅限于非洲傳染病。

?
大藥廠的研發效率一直受到廣泛批評。雖然藥廠提高效率一直進展緩慢,但投資者對節約成本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如果真有能降低80%成本的神奇研發模式那么藥廠絕對會虛心學習采納。如果這個模式能把開發主流新藥成本控制在不到2億美元,那無異于武林秘籍。現在制藥江湖生存條件如此險惡,葵花寶典已經上線免費使用是否會還有人冒著走火入魔的風險去練蛤蟆功呢?
這個模式雖然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但也要付出重要代價。和葵花寶典類似,這個模式要求廠家和投資者要做好放棄利潤這個命根子的準備。DNDi開發的藥物都是針對人群巨大但幾乎沒有標準療法的熱帶傳染病。因為沒有標準療法,所以療效容易達到。因為傳染病只要短期治療,所以安全性要求也低。另外對付微生物感染比恢復人體機能障礙在機理上要簡單很多,所以失敗幾率也低。
這類疾病多發生在貧窮的非洲,廠家即使投入小也無法獲得足夠利潤。所以DNDi無疑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但是說他們找到了更有效發現新藥的辦法有點言過其實。除了沒有利潤壓力可以有更大自由度選擇項目之外,他們免費得到很多藥廠、大學、其它機構提供的高質量化合物(很多已經進入臨床)、篩選平臺、臨床試驗等資助。他們說這類資助只占10-20%,但有人懷疑他們在算花賬。
投資者投資藥廠是為了回報,而且自有藥廠以來就是如此。所以那些能夠帶來回報的疾病如腫瘤、糖尿病、心臟病已經在連續多年投入下有多種藥物,新藥如果要顯示優勢獲得回報必須要冒更大風險、做更大更貴的臨床試驗。前一陣默沙東在已經做了8000多人的臨床試驗后放棄一周一次DPP4抑制劑,并非因為這個藥無效,而是無法在擁擠的市場上生存。很多藥物如抗凝藥Zontivity、丙肝藥物Incivek在廠家投入大量資本上市后被更好的藥物擠出市場。同樣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領先,很多項目要在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冒險前進,增加失敗幾率。現在有若干>200人的一期臨床試驗準備作為上市數據,這在10年前不可想象。這些成本都是DNDi不需要考慮的。
為了推廣他的葵花寶典,DNDi的頭甚至想出一個幫助廠家自宮的辦法,即由政府或某組織決定哪些疾病需要治療、那些廠家和機構可以合作。他說逐利的新藥開發模式不僅失敗率高,而且忽視多數患者的痛苦。感謝上帝他只是DNDi的負責人。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