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著名生物制藥媒體人John Carrol撰文列舉了賽爾基因過去兩年高達32億美元的各類收購和合作,這還不包括至少50億美元的潛在里程金。這些收購主要集中在腫瘤領域,但也有免疫、纖維化、腎功能障礙等。合作伙伴主要是小的生物技術公司,但也包括阿斯列康這樣的大藥廠和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總共20多家。
新藥研發陣線漫長,產品的成功風險和潛在價值在不斷變化,所以各個階段都存在收購和合作。一個極端是所有產品都自己開發,純有機增長,從前的默沙東是個例子。另一個極端是收購別人開發上市好的產品,輝瑞多年來主要靠這個模式。過去10年Valeant是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幾乎沒有研發投入,完全靠收購上市產品增長,但今年Valeant幾乎到了破產的邊緣。
賽爾基因是大中型藥廠中研發投入最多的企業,去年40%的銷售被投入到研發。和豪賭一個方向或一個產品(如吉利得113億美元收購Pharmasset)的收購模式不同,他們收購的項目覆蓋范圍很大,從包括CAR-T到檢查點抑制劑的免疫療法、腫瘤代謝、表觀遺傳、到傳統小分子、抗體,幾乎涵蓋了未來10年所有可能出現重大突破的領域。
我本人比較認同這個收購模式,主要原因是現在的科技水平無法預測哪個治療方向最有可能產生顛覆性藥物。與其過分依賴預測性很差的臨床前研究挑選所謂的winners,不如廣種薄收,依靠kill the losers的效率。雖然和自己從頭研發一樣,這類收購大部分會以失敗告終,但是投入也比收購成熟產品低很多。而一旦某個領域出現顛覆性發現,即使這些收購產品成不了first in class,也有足夠時間打入第一集團。
另外這個模式有點科學為核心的味道,即把現有市場放在第二位,而把最新技術能達到的疾病領域作為投資指南。這一方面能避免競爭激烈市場的廝殺,同時也更有可能發現區分度較大產品。當然收購這些項目相對早期自己從頭開發區別有限,收購者的眼光是成敗的關鍵。
(
將來商城www.abxsw.org)